北京一日游-1:明十三陵和八达岭长城

2009-08-12 18:08 阅读(?)评论(0)

Beijing One-day tour of The Ming Tombs & Badaling Great Wall

     第一次游北京是15岁时作为考上重点高中的奖励,那年暑假,跟爸爸妈妈一起。那时哥哥在北京当兵,我们顺便探亲,住在部队,哥哥也被准假陪了我们一天,我还记得天安门前的留影,那时的爸妈还年轻着,我和哥哥乳臭未干。那次好像在北京呆了一星期,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故宫、颐和园、北海,印象最深的是在北海吃的宫廷御膳,到现在还能回忆起那香味儿。还有没去成雍和宫也是印象深刻,因为那里是单行线,出租车司机绕来绕去怎么也到不了,爸爸一来气说:“下车,不去了!”游明十三陵和香山、长城是20多岁以后了,和初恋男友,十一放假。记得十月一的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的,长城和香山也是。第一次在四联剪了短发。那两次游北京都没有随旅行团,家人一起,比较随意。后来去北京无数次,再也没有正经游览过,时间大多用来逛街了。

     这次陪他游北京,本来也可以我们俩随意游的,但咱不是北京人,名胜古迹的讲解又不专业,怕影响了人家对我们国家的美好印象,再想到游览的车、吃饭什么的,北京那么大,想想都头大,还是参加旅行团比较省心。去鸟巢那天,下楼找吃饭的地方,问前台附近哪里有旅行社,一问三不知,路过停车场时,问整天站在那里的保安小伙子,他说N座的商务中心有旅行社,一日游、订机票都有。因为他的缘故,我们订了英文团,反正我囫囵着也能听懂。晚上导游Linda打电话来,明天早上8点在N座大厅接我们。开始她说英语,我听出她的发音很中国,就跟她说中文了。

     第二天起个大早,各自带上所有的拍摄装备:数码摄像机、照相机、长镜头、短镜头,他自己就整整一大双肩背包。他来中国之前,教会有来过中国的朋友说,一定要准备足够的存储卡,那对夫妇曾经在长城拍了10几卷胶卷,那时还是用胶卷的时代。收拾停当,我们去H座的小饭馆吃早餐,我叫的皮蛋瘦肉粥和葱花饼,他只叫了一壶铁观音,看着我吃。旅行团的小巴车来的迟了一点,导游打电话说路上堵车了。我们是最后上车的团员,车上差不多已经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除了司机和导游,我是旅行团里唯一一个中国人,我倒成了“老外”了。我们一行12人,来自6个国家,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有一家子4口是澳大利亚华人,父母和2个儿子,华语只是那妈妈还能说;还有一家子4口是印度尼西亚人,也是父母和一儿一女;一对波兰夫妇,一男一女2个伊朗人,一个匈牙利人女人,还有我们俩:中国和澳大利亚。没想到参加的第一个旅行团就遇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家子,他乐得眉开眼笑的,虽然他们来自西澳(Western Australia)的首府——柏斯(Perth),离墨尔本很远,他们还是觉得很亲,好像“他乡遇故知”了似的,聊的不亦乐乎。

     旅行车一路驶向郊外,天很蓝,沿途郁郁葱葱的满眼都是绿色,一望无际的樱桃园,红红的樱桃坠满了枝头,看得我们垂涎欲滴,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路边满是卖樱桃的小摊儿,可惜导游没有安排游客买樱桃,游览景点的时间很短,大把的时间都安排在了中医号脉上,在一家不是诊所的地方,然后鼓励游客买他们自己配制的中药;再就是在一家非常大的玉店购物。导游的英文讲解的更是“精练”,因为说的不好,必然少说。英文发音就不说了,整个一个Chinglish,语法错误弱智到Beijing、China这样的专有名词前面每每要加上定冠词the,听的我为她汗颜!语调学的不知道哪里的调调儿,抑扬顿挫的特别做作,我抑制不住地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这样的英语水平,不知道怎样通过国家导游资格考试的,这可是堂堂的首都北京啊,导游的英语水平可不代表她个人,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呢。早知如此,我完全可以为他“导游”了,而且导的更好!我们俩坐在最后一排,面面相觑,默默地苦笑,他悄悄趴我耳边说“导游的英语比你差远了!”

     第一站是明十三陵,路上导游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大部分时间却是大谈风水。参加旅行团的老外大都是第一次来中国,或者来过中国但没有游览过名胜,所以才参加旅行团的,他们大都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其中还有很多道听途说的误解,比我们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要少的多。导游的作用是针对着参观的名胜古迹给他们扫盲,而不是大谈什么风水和玉,简直是对牛弹琴。后来我明白了,走马观花像赶集一样的参观完古迹,重点节目是购物,前面的大费口舌是为后面做铺垫的,真是本末倒置。现在想起来,明十三陵倒没什么印象了,满脑子都是风水和玉。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境内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自永乐至崇祯,共13座皇帝陵墓,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2003年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说是游览明十三陵,其实只参观了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它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坐落在北京的南北中轴线上,据说从故宫一直延伸到此,宫殿规模巨大,建筑风格跟故宫相仿,故宫也是朱棣自南京迁都北京后建造的。它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是十三陵中的祖陵。没什么可看的,巨大的陵墓并没有挖掘,像一座小山,长满了树木和杂草,祭祀用的殿堂——祾恩殿,楠木结构,里面陈列了一些别的陵墓挖掘出来的皇帝的金冠、玉冠和皇后的凤冠、首饰什么的,没啥看头儿。

                           1409—2009 明长陵营造600周年(the 600th anniversary construction of Ming Changling)

                         长陵的祾恩殿,很像故宫的太和殿(Hall of Ling'en looks lik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明成祖朱棣铜像(Emperor Zhu Di)

                                                           祭祀台(table of sacrifice)

                       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it seems as though we have traveled through a time tunnel into another era)

                                                              阴阳分界线(boundary of Yin & Yang

     这道门是阴阳分界线,参观完后面的陵墓,往回走通过这道门时,每个人都必须大声呼喊:“我回来了!”意味着从阴界回到了阳界,不要把魂魄落到阴界。导游教所有的老外用中国话说“我回来了”,各路老外学的南腔北调,他的发音最纯正,说的有模有样。我发现他很有语言天赋,学中国话学的有板有眼,就会那么几句,却说的倍儿溜儿,还会活学活用,每次都用得恰到好处,逗得人哈哈大笑,常常被中国人大吃一惊,以为他是中国通呢,再不敢多言,我说他就会那么几句,不用紧张,对方才放松下来。

                                                          祾恩殿的侧面(the side of Hall Ling'en)

                                                                bye bye 长陵(goodbye Changling)

     十三陵只匆匆地看了一个长陵,剩下大块的时间是看中医。车来到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一片简陋的平房,停车场停了不少大旅行车,看样子老外还真不少。曲里拐弯的走廊两旁全是中医药简介、历史人物、近代国家领导人关心中医药发展的图片、题词啥的,这些中国人看着都不一定明白,老外们一定如坠云雾。径直被“赶到”一间像是小会议室,一中年男人用英文简单讲了一些中医治病的原理,然后进来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夫,每位身旁是一位年轻女翻译,老外们自愿上前把脉。他妈妈一直叮嘱他别忘了看中医,还没来得及去,正好先在这儿试试,看看医生怎么说。一位老太太给他把的脉,望闻问切,说的他那些症状我们不懂医学的人也能猜出个大概齐,我和那年轻女孩一起翻译给他,他频频点头。这时,参观这里的目的才显现出来,老太太说他需要用药治疗,他们这儿有内服的中成药和外用的药膏,大约需要700多元。他信任的目光转向我,如果我点头,他会毫不犹豫地掏钱。我轻轻地摇头,他一脸的困惑。老太太和翻译女孩极力想说服我,我委婉地对她们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中医,一辈子没吃过中药,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天高地远的,我可付不起责任。老太太差异地说“哦,原来你们不是一家的。”一下子,女孩和老太太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因为我没有让他买她们的中药。然后我们就被“赶”出了房间。在停车场的荫凉处,我对他说,中医我一定会带你去看的,但是会去市区的大医院,这里荒郊野岭的,出了问题,来找她们多不方便啊,再说这里既不是医院,又不是诊所,真出事儿了,再来扯皮就晚了,我们是来旅游的,可不是来看病、打官司的。他这才明白了,旁边我们团的匈牙利女人也赞同我的观点。那女人很健谈,看样子像个东欧倒爷儿,平时经常大街小巷的串,看到了不少中国人的毛病,什么随地吐痰,地铁、公共汽车的老弱病残孕专座坐的总是年轻力壮的,不排队,男人从来不知道啥叫女士优先,等等...她说中国男人没有gentleman,打死她也不会嫁中国男人!我在旁边不知说什么好,找不到辩解的词语,脸上很无光。她讲的那些我们每天都看的到,看到麻木,看到见怪不怪。

     下一站又是购物,一家非常大的玉店,大得一眼望不到边儿,玉贵的很,成千上万的,人不少,老外居多。我们啥也不想买,看也懒得看,就在一边等着吃午饭。餐厅就在这家玉店里,我们团12个人分两桌,挺宽敞,饭菜不错,比中国人的旅行团强很多,那2个伊朗人可能是穆斯林,他们俩另外有清真菜。吃完午饭,大家似乎熟络了一些,话都多了起来。在去长城的路上,澳大利亚一家子的妈妈问我有没有买玉,这里的玉是否可信。我说如果我想买玉,一定不会在这儿买,我会去市区的大商店,但如果是不太贵的便宜货,倒可以买来玩玩儿。她买了一个玉镯送给妈妈,听了我的话有些后悔,我说既然买了,就别后悔了,反正送给妈妈,多花点钱也值得。那个匈牙利女人话也越来越多,她坐在我前面隔了一排,抻着脖子跟我聊天,她对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费用很感兴趣,后来说起了敏感的政治话题,什么选举权之类的,我不感兴趣,没有聊下去。

     各行各业成天把“以人为本”挂嘴边,实际情况常常相反。不知道旅行社是怎么想的,凉爽的上午安排看中医、逛玉店,下午烈日炎炎,却安排大伙爬长城,有没有脑子啊?!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哪个老外来中国不把长城列为必登之地呀,再大的烈日也得爬呀,千万里,不就是为长城来的嘛!上午的中医和玉店,我们旅行团的老外都不大买帐,除了那个澳大利亚妈妈买了一个玉镯,所以下午我们的导游脸色就不大好看了,正有气没处发,在鼓动所有人买长城索道票时,与那个匈牙利女人闹的脸红脖子粗,差不多就快吵起来了。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但有时候不懂得说话方式,会无事生非、火上浇油的。导游希望大家都乘索道上长城,这是另外收钱的,且价格不菲,开始响应者寥寥,要不是旅行社把登长城安排在烈日炎炎的午后,我们也不打算坐索道的。后来大家似乎都想到了在烈日下烘烤的滋味儿,纷纷掏钱买票。最后就剩下那个匈牙利女人一个人还在喋喋不休地问东问西,导游很上火,质问到:“你到底买不买?!”匈牙利女人也气极了说“NO!!!”气氛很尴尬。匈牙利女人说她不在乎索道票价几何,她在意的是导游说话的方式,她不喜欢被人强迫。她真的没有乘索道,一个人到另一个入口去爬长城了,是真正的爬。很为她惋惜,花钱参加旅行团,却不能高高兴兴地登上长城,太可惜了。导游和匈牙利女人可能反相,一早导游自我介绍时,打比方说自己今天是大家的老师,我们是她的“学生”。在中国人的观念,学生是要绝对服从老师的,但导游在这里用错了地方,老外可不吃这套,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甭说老师了,就是家长、上司,乃至总统,都可以直呼其名,平起平坐。Linda的话音刚落,匈牙利女人就针锋相对地说:“Ok,我们就管你叫general吧!”外加一脸的不屑。

     万里长城最早修建于公元前七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各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最初的万里长城,其后明朝在此基础做了大规模的修筑,至此形成北方重要的防御体系,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长城历两千余载,纵横华夏大地十万余里,其本身就是一部浩然的历史长卷,国之魂魄,民之脊梁,长城已经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象征,并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据说它是唯一一个在能在太空看到的人类建筑。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明长城的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精华段,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

                                                                            惹祸的cable car

                                                       横看成岭侧成峰(walk clean around the hill

                                              远近高低各不同(the level of the different distance)

                                                               不识庐山真面目(did not know truth)

                                                       只缘身在此山中(edge only in the mountains)

     烈日炎炎,也挡不住游人的热情,所有人都爬的兴致勃勃,铁扶手被晒得滚烫,台阶陡的我总担心滚下去,战战兢兢的亦步亦趋,好像在雷区行走,一边还照看着他,嘴里不停地叮嘱着:“小心啊!”他平日以车代步惯了,又缺乏锻炼,爬几步就累的什么似的,气喘吁吁,头上再烤着,那滋味我想北京烤鸭也不过如此吧。想留个影更难了,到处都是人,摩肩擦踵的,拍出来的照片都像合影,而旁边的却是陌生人。                                    

                                                                         我左看(looking left)

                                                                         右看(looking right)

                                                                          我上看(looking up)

                                                                          下看(looking down)

                                            看到一个“环保主义者”(there is a "environmentalist"!)

      回来一路无话,大家都累得打起了瞌睡,半梦半醒之间,热汗涔涔。早上出发时我们是最后上车的,回程我们就是第一个下车的了。临别大家刚刚熟了一点,还有些依依不舍呢。旅行车把我们放在亚运村面向鸟巢的那个大门口,挥一挥手,作别才认识的五洲四海的朋友们,真希望还能一起度过下一个旅程......

 


感谢参加CityWalker活动,点击查看您的轨迹!

 

  最后修改于 2013-05-08 18:1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